李蓓:为什么小银行真的没救?再论银行体系中的流动性黑洞

李蓓   2017-12-29 本文章2061阅读


文|李蓓

上海半夏投资创始人

前几天发了一篇文章 李蓓:债券市场2018年会是牛市,但现在还是左侧,给出了利率新的分析框架,并重点讨论了当前中国银行体系中存在的流动性黑洞,也就是现在小银行的问题。


很高兴文章得到了很多同行和前辈的关注,得到了一些反馈和讨论。讨论的焦点集中在小银行会不会死的问题,普遍的看法是政府会救,不会让小银行死。案例是2004年那轮,全国农信社被注资救助。

我的看法现在的情况远比2004年复杂和困难,很多小银行真的没救。

讨论之前,为了文章的完整性,我们先把小银行的问题再复述一下。


如何理解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黑洞?

我们先来看一个事实:

一个普通居民在2年前以基准7折的利率买了首套房,按现在的基准利率4.9%,则贷款利率是3.43%。但是现在他去买银行理财,很容易得到高于4.5%的收益。普通居民理财收益明显高于贷款利息,也就是普通居民,很容易的在赚银行的钱。

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反应了当前银行体系的问题。

如果看总体的情况。按揭贷款总体,作为银行体系一个存量近30万亿的大类资产,到今年3季度,加权平均的收益率只有5.01%。而现在,小银行负债的最重要的边际来源,8万亿存量的同业存单,发行利率已经达到5.4%。

虽然银行本意都不希望做活雷锋,但现在他们都在做活雷锋,不停的给居民和企业送钱。

为什么银行都抢着做活雷锋? 

为了生存!

现在一个典型的小银行,资产分为两块:

一块是传统信贷资产,主体是2014年前获得的。

由于那2011-2015年的经济持续下滑,实际坏账率率很高,实际利息现金流为负。

也就是说,传统业务持续流血中,最近流血的速度略有改观,但应该还似乎流血的状态,而不是补血的状态。

另一块是2014年后集中新增的同业和投资类资产

在2014-2016一度有较高的息差和较好的盈利能力,所以飞速发展。到现在,静态看,已经倒挂。

跟同期限的短期资产倒挂。

即便期限错配,拿长期资产,点对点看,还是倒挂。

而如果看存量,同业和投资类资产增速最高的时候,是而这块资产的大头,是在2015-2016年获取的。当时的长债收益率,只有3-4%。

图: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同业的情况


理财的情况类似,资产的大头,是在2015-2016年获取的。

图:银行理财规模6个月滚动的年化增速

也就是说,同业、投资、理财业务,看存量的话,利息倒挂的程度是相当严重。也在持续流血中,且流血的速度越来越快。

(注:大银行由于零售负债,在成本和数量上都有稳定性,情况会好得多,息差反而是扩张的)

持续流血,并不是就一定不可以持续。只要能输入更多的新血,也就是说只要资产负债表保持足够高的扩张速度,就能够维持。当然,大家都知道,这种状态叫做:

旁氏

现在我们知道了,很多的单个小银行,已经陷入旁氏状态。

现在要讨论一个新问题:

银行体系进入囚徒博弈状态

因为每一个银行都在为了生存在努力,这种努力的

目的:

是为了维持资产负债表增速,维持现金流不断裂。

行为上体现为:

负债端,抢存款、抢理财、抢发存单;资产端,抢高收益资产在结果上体现为:负债成本持续提升,资产价格相对走低。资产负债持续倒挂加剧,体系向外的流血越来越严重。

于是,每一个人为自己的生存所进行的努力,都让其它人的生存更加困难。

这就是囚徒困境

这就好像2015年下半年的钢厂,毛利率-15%,早就超出了理论停产线,但依然还要生产。虽然生产会亏死,但是慢慢死,如果不生产,马上现金流断裂而死。

于是我们看到:

虽然央行很努力的把回购市场呵护得波澜不惊,但是存单利率越来越高。

虽然央行很努力的保障向实体经济投放的资金,广义社会融资总量持续维持在同比14%以上的高位。

但是银行的总资产负债增速越来越低,货币增速越来越低。

这就是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黑洞。

黑洞怎么破?

物理学告诉我们:黑洞的温度会越来越高,达到奇点,发生黑洞爆炸,然后冷却消亡。

坍塌,爆炸,冷却。

就好像2015年底,最终有一批钢厂撑不住现金流断裂停产了,于是行业拐点来临。剩下的钢厂迎来了过去两年的黄金时代。


下面我们来讨论为什么小银行没救

第一个问题:如果不靠政府救,小银行能不能扛几年,扛到困境解除?

上面我们说了,存量资产在持续流血。要能扛下来的话,也是有可能的,关键在于要能补充到新血液,也就是总资产增速要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

但是,现在银行体系的总资产增速持续下行,到最新201711月同比只有9.2%,也就是补血量在显著下降。如果当前趋势维持,补血量越来越少,而流血量越来越大,小银行压力会越来越大,扛下来的概率越来越小。

第二个问题:政府可以把有风险的银行救下来,不会让任何银行破产?

这个问题我想分成三个层次来讨论:

1,央行(政府)到底有多大的能力?现在的流动性黑洞,是央行主动紧缩导致的,还是内生的?

2,小银行该不该救?

3,如果不救,会不会不可承受的后果?

1,央行(政府)到底有多大的能力?现在的流动性黑洞,是央行主动紧缩导致的,还是内生的?

先来看央行在银行体系中能决定什么,不能决定什么?

央行能决定基准利率,但无法决定市场利率

央行能决定信贷额度,但不能决定信贷需求和房贷能力

央行能决定基础货币,但不能决定广义货币


事实上央行并没有大幅加息,政策利率MLF利率只上了20个bp,但是存单利率上了250个bp,这是市场内生的力量,也就是流动性黑洞的力量。

看回购利率类似,其实央行很努力的把回购市场呵护得波澜不惊,但是存单利率越来越高。

央行也很努力的保障向实体经济投放的资金,广义社会融资总量持续维持在同比14%以上的高位。

但是银行的总资产负债增速越来越低,货币增速越来越低。

所以,小银行的问题,流动性黑洞的问题,是内生的,不是央行紧缩带来的,所以,央行如果常规的放松,也不见得能有很大作用。

2,小银行该不该救?

这里有个需要重视的变化:早年银行的股东都是国有,现在有很多城商行的大股东,已经变成民营。

由于银行天生的高杠杆属性,委托代理问题在小银行的身上非常的突出。很多小银行沦为了股东的提款机,廉价融资工具。最为甚者,一些资本手里拿着银行、保险、信托几块牌照。杠杆加杠杆,层层嵌套,最终以数十倍的杠杆,从事一些高风险的投机活动,成为在资本市场兴风作浪的各种“系”。

也就是领导口中的:妖精,害人精。

这种行为本质是绑架了国家的金融牌照的信用,侵害了其他小股东的利益,增加了银行债权人的风险,并给整个金融系统增加风险。

试问,如果这样的银行出事了,哪个官员敢拍板救?国有资产流失,向民营资本输送利益,官员本身会存在极大的腐败的嫌疑。

政府其实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风向已经逆转。最凶悍的几个“系”已经被整顿,最早一批做民营银行的人已经有人洗脚上岸。

但到现在,还有很多后知后觉的企业,有国企也有民企,希望寻求小银行的控股权,期望帮助自己的其他主体输血,缓解资金压力。

上面讨论了救某些小银行具有政治上的不合理性现在来

救小银行的代价

方法1:财政注资,财政赤字总体不变;或财政赤字扩大,维持货币中性。

这会挤出其他财政支出,或利率大幅上升,挤出私人部分投资。结果都是给经济带来很强的下行压力,也就是牺牲了广大的公众,输送利益给小银行的股东和债权人。

方法2,超发货币支持广义财政赤字大幅扩张。

这种行为名义上是违法的,但可以通过设立特别实体,发专项债解决。

如果要维持其它财政指出不变,就需要货币大幅扩张。那就会给汇率带来很大的压力,也会带来通胀。本质上也是牺牲了广大公众的利益输送给了小银行的股东。

上面两种模式的差异,方法2的压力集中在汇率上,方法1的压力集中在经济增速上。

再来看体量和成本

10多年前的2004年,我们救过一次小银行,但那个小银行(农信社+城市信用社)总资产才2万亿,占GDP10%出头,占银行体系总资产的比例才5%左右。

现在城市商业银行和农商行的数量大于1000家。资产总规模大于60万亿,相当于GDP的90%,是银行体系总资产的25%。

救助的难度和代价已经近10倍的提升,国家和人民要付出的代价近10倍的提升。

我自己的看法

央行可以保证货币市场的稳定,保证金融系统的稳定。但是让小银行死掉一波,股东洗掉一波,部分债权人遭受一些损失,然后给剩下的健康的不激进的金融机构托底。

这算是让社会资本分担做手术切毒瘤的成本。既教育了激进的机构和个人,重塑了金融纪律。又能减少政府和人民承担的救助成本,恢复金融体系的健康。

一些之前在金融系统自我循环扩张时期,激进扩张大赚特赚的资本,现在遭受一些损失,反哺一下社会,为国家承担一些金融整顿的成本,也是合理的。

至于一些跟风进来的晚,还没来得及赚钱就要遭受损失的资本,那也只能怪自己没有眼光,看不清形势,愿赌服输。

当前是打破刚兑的大方向和大环境,今年国企债券也出现了第一例实质性违约,东北特钢的债权人损失大于70%,最近出现了第一例上市公司债券违约。

既然国企和上市公司的债权人不会被刚兑,那凭什么小银行,尤其民营小银行的债权人就要被刚兑呢?

3,如果不救,会不会不可承受的后果?

现在反对小银行的成片倒闭的,有几种说法:

1,小银行成品倒闭,威胁国家的稳定,威胁党的信用和权威,颠覆中国经济的基础。

有这种说法的人,如果不是利益集团代言人,那就是根本就没有读过金融史。

美国在过去的100多年,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机一只手都数不过来。曾经倒闭的银行估计有近千家,但一百多年来,美国的相对经济实力越来越稳固。

二九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发端于美国,一定意义上造成了二战爆发的大的经济环境,但二战却是美国国力腾飞,成就全球霸主的重要机遇起点。

80年代美国的经济领先位置受到了日本的强力挑战。美国的银行体系方面面临着国内的储贷危机,一方面面临着拉丁美洲财务危机的不良债务。而当储贷危机整顿完成,美国几百家银行倒闭后,美国经济反而迎来了新生,跟日本比走得越来越好。

银行倒闭本身并不可怕,银行体系如同任何一个有机组织,需要新陈代谢,去腐生新。如果银行从来不会死,像曾经的日本,反而可怕。金融机构的僵化,金融活动的畸形化,会使得潜在的风险反而越来越大。

2,金融机构倒闭,会导致经济明显下滑。

经济下滑是肯定会有的。但经济本身就是波动运行的,不是一条直线。如果是为了肃清经济中的恶性肿瘤而阶段性整固,反而是为了后续更好的起飞打好基础。

1990年前后,美国因为银行业的倒闭潮,几百家银行破产,GDP增速从1988年的8%下滑到1991年的3%。

但作为经济健康的晴雨表,美国的股票市场摆脱了70-80年代的持续低迷,开启了大牛市。后面的10年日本迎来了失去的10年,而美国经济欣欣向荣,引来新生。

银行破产本身并不可怕。

陷入技术性破产和旁氏格局的金融机构,一旦在系统里占有相当的比重,如果不能破产出清,就好比银行体系的身体里长了恶性肿瘤,吸食身体的营养,疯狂生长,危害身体的健康。只有切除了肿瘤,才能给其它健康的细胞正常的生长环境。

80年代的美国是一个正面的案例,而日本则是一个反面案例。

日本当年对金融系统之所以不能及早处理、果断出清,金融利益集团绑架政府,影响政府和央行决策是一个重要原因。而当前的中国,却有着更好的制度基础,来作出更好的政策选择。

中国执政党和政府的合法性和稳固性,依托于大部分国民的认同,而并非依赖大型财团尤其金融财团的支持,他们更容易从国家和大部分民众的长远利益考虑,而非部分利益集团的稳定和利益。在美国这样的民主国家,重大政策的出台容易遭遇很多抵抗和反对,而中国相对集中的决策机制,使得重大的决策更容易快速出台和落实。

从对各种系的处理,可以看到中国政府在面对金融利益集团,面对非良性迅速膨胀的金融机构面前,体现出了相当程度的魄力和果断。没有人能绑架中国政府和央行,肆意膨胀大而不倒。金融去杠杆成为政策方向并得到持续贯彻,中国正走在正确道路上。

随着金融去杠杆的进一步深化,未来金融系统内不可避免会出现更多的调整和阵痛,宏观经济也不可避免会受到阶段性的影响。如果中国政府能够继续不畏短痛,清除僵尸金融机构,化解金融系统的顽疾。那么中国的金融系统有机会成为一个弹性而有机、存在新陈代谢且能够快速自我修复的健康的系统。这样的金融系统能够服务实体经济,支持技术创新,助力中国的大国崛起。
(完)


半夏投资招聘:

半夏投资是一家专注于宏观对冲策略的私募基金管理公司公司创始人是中国最有经验的宏观对冲基金经理之一。蓓女士自2011年发起和管理泓湖重域宏观对冲基金至2016年底,期间其所在公司连续三年获得金牛对冲基金管理公司奖。

半夏投资招聘宏观利率方向研究员一名,公司及行业方向研究员一名,要求:

1, 0-3年相关工作经验。

2, 良好的经济学基础(财务或宏观内中有一个比较强,良好的收集、处理、分析数据和信息的能力。

3, 高工作效率,良好的学习能力比较强的逻辑性,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

 

另外,希望你

以学习和研究经济和市场的运行规律为乐趣。

志向远大,却脚踏实地。

内心自信且骄傲,但仍然对市场充满敬畏。

在压力和权威面前能坚持自己的观点和判断,也能时刻反思、自我否定、自我再提高。

对前辈尊敬却不盲从,与同行互相学习借鉴却不抱团结伙。

勤奋、刻苦,但依然懂得爱自己、爱生活。

 

我们给予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薪酬,并会把你当做徒弟一样培养。

 

如果你愿意给自己也给我一个机会。请回邮件到 libei@banxiafund.com,并请附上简历及以下内容之一:

1,就《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写一篇你的简评,1000字以内。

2, 就《金融炼金术》,写一篇你的简评,1000字以内。

3,请阅读我之前写过几篇文章,链接如下,就其中一篇简评,1000字以内。

4,从5-10年角度,你特别看好的一家上市公司及理由,1000字以内。




历史文章:

2018年资产配置三部曲

李蓓:大宗商品 2018年将是 熊市

李蓓:A股市场2018年也会是熊市

李蓓:债券市场2018年会是牛市,但现在还是左侧

小蓓读经系列

孙子兵法 的 交易哲学(一)

孙子兵法 的 交易哲学 (二)

儒家、道家、周易 的 投资哲学(一)

儒家、道家、周易 的 投资哲学(二)

索罗斯和王阳明,都是一流交易员、三流哲学家

其它

金融去杠杆与大国崛起

李蓓:在中国践行宏观对冲

与徐小庆先生商榷 | 这一次,真的会是金融危机

李蓓:银行股的春天,还是回光返照?

李蓓:对大宗商品市场2016年的回顾,及未来两年的展望

高价格最后总是自我毁灭|疯狂的螺纹钢将会何去何从?

商品市场最近的特征,和未来的趋势








一键咨询